推進教育數字化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科技和人文互融互促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突破方向。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強調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新范式,推動大模型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維度、全方位提升思政引領力,迫切需要探索數智文化場景賦能高校思政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推動高校思政工作轉型升級。
推動高校思政工作文化創新。這種創新在于通過技術重塑文化傳播邏輯、強化文化認同、優化文化內容等,形成“技術為體、文化為魂”的共生關系,實現思政引領力從傳統到現代的范式躍遷。一是創新重塑思政工作的文化傳播邏輯。傳統思政以“師—生”的單向知識傳遞為主,而數智技術通過沉浸式場景,將思政內容轉化為可體驗、可交互的文化符號,將“大思政課”從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形成“虛實融合”的文化傳播新生態。二是強化人機協同的導學關系與文化認同。數智技術并非替代教師,而是通過“人師”與“機師”的分工協同優化引領效能,達成人文與科技元素融合的共生共榮。如“AI馬克思”平臺承擔知識檢索與答疑功能,教師則聚焦思想引導與情感關懷,形成“機器輔助知識傳遞+教師主導價值引領”的互補模式。這種協同機制既提升效率,又確保思政教育的人文溫度。三是實現從靜態文本到動態生成的文化內容創新。生成式AI使思政內容突破傳統教材的靜態框架,將專業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深度融合,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有機延伸。
推動高校思政工作資源更新。以數智文化場景賦能高校思政創新發展,不僅體現在思政資源的形式更新上,更體現在資源實時更新、拓展豐富與開放共享的全流程優化。一是推進數智驅動的動態資源創新,實現從經驗預設到實時更新的轉變。數智技術通過實時采集多元數據(如課堂互動、在線學習等),構建動態數字資源庫,實現資源的“自生長”。如,高校通過教室攝像頭、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采集課堂數據,結合大思政云平臺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動態調整思政內容,自動生成契合學生需求的思政資源。二是構建虛實融合的場景,突破時空邊界,豐富資源形態。數智技術通過具身智能、增強現實等技術,擴展思政資源的形態,將理論教學轉化為沉浸式體驗。通過構建紅色文化場景、跨時空對話場景等,強化感官刺激以促進價值內化,不斷拓寬高校思政資源場景邊界。三是實現跨域協同的資源共享,打破資源孤島,構建開放生態。數智平臺通過數據互聯與資源共享,推動思政教育從“校內閉環”轉向“社會協同”。如,校際資源互通、校企合作開發、社會資源下沉等能夠推動優質思政資源普惠化。這種開放生態通過多元主體參與,能夠不斷提升資源質量。
推動高校思政工作組織革新。數智文化場景通過組織形態革新、組織協同機制優化、組織文化的適應性變革,為強化高校思政工作的組織力提供全面系統的動力支持。一是在技術驅動下推進組織管理革新。通過沉浸式交互和跨時空聯結重塑思政教育場景,實現教學場景的智能化重構。區塊鏈技術為教育數據管理提供了新范式,區塊鏈系統可實現教育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權限控制,確保學生成績、證書等信息不可篡改且可追溯。將這一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管理,能夠構建可信的教育評價體系,形成全面的數字思政檔案,實現高校思政管理流程數字化再造。二是促進組織協同機制的優化升級。數智技術能夠打破教育資源的壁壘,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推進跨校際資源整合。通過建設思政課教學資源庫,整合跨學段、跨學科的教學素材,能夠實現優質資源的動態共享。數智文化場景催生了“政校企社”多元主體的協同機制,形成多主體協同育人。高校與企業合作開發的AI輔導員、虛擬思政導師等產品,能夠將企業的技術優勢與高校的育人需求有機結合。三是推進組織文化的適應性變革。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明確要求教師應具備數字技術應用、數據素養等能力。通過開展“AI+思政”師資培訓項目,能夠幫助教師適應技術變革、提升數字化履職能力。要在數智場景中構建信任文化,通過“情感交互”和“身份聯動”筑牢數智信任基石;要在虛擬場景中設計情感共鳴環節,在師生間建立數字身份與物理身份的聯動機制,確保虛擬互動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以數智文化場景賦能高校思政創新發展,不僅實現了文化資源形式的現代化轉型,更通過數據驅動的精細化管理和技術賦能的創新實踐,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轉向數據驅動和多維互動。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數智場景應用與思政引領力、人文價值的深度融合,推動數智思政從“工具賦能”邁向“價值共生”,努力培養出更多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者:周勝強 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