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技與生態領域捷報頻傳: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將百公里虧電油耗刷新至2.6L,瓊海博鰲國際機場“光儲直柔”項目成為全國第二例、海南首例機場零碳示范工程,海南“一城、四鎮、三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獲批,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量同比上升9.5%……這些看似獨立的突破,實則共同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科技+生態”雙輪驅動的戰略圖景。
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噸級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首次實現遠海石油平臺物資運輸,標志著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實用。這些成果背后,是“十四五”規劃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持續落地。
科技自立自強不僅體現在硬件突破,更在于生態構建。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推出98項特色活動,三亞、瓊海等地通過“漁業技術國際培訓班”輸出中國標準,吸引泰國、印尼等11國學員參與。這種“技術輸出+文化輸出”的模式,表明中國科技已具備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正如比亞迪在巴西建廠引發的供應鏈聚集效應,中國科技正從“產品出口”轉向“標準輸出”。
長江干流單位資源量同比上升9.5%,這一數據背后是“十年禁漁”所展現的生態韌性。博鰲機場“光儲直柔”項目通過直流電架構,實現光伏發電、儲能與柔性用電的無縫銜接,為全球機場零碳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
科技與生態的協同,正在重塑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層邏輯。在包頭至銀川高鐵包頭至惠農段,智能調度系統使聯調聯試效率提升40%,而沿線生態廊道的同步建設,則確保了高鐵建設與草原生態的平衡。這種“硬科技+軟生態”的組合,與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路徑形成鮮明對比。當比亞迪的電動卡車行駛在海南環島旅游公路上,科技與生態的共振已超越技術層面,成為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達。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規劃的交匯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正在給出新的答案:科技自立自強不是孤立的技術競賽,生態優先也不是簡單的環境約束,二者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實現動態平衡。當全球仍在爭論“發展優先還是環保優先”時,中國已用比亞迪的節能技術、長江的生態復蘇、海南的零碳實踐證明——現代化的真諦,在于找到科技與生態的“最大公約數”。(李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