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江油市某居民樓無人區域發生一起未成年人欺凌事件。一名14 歲女孩被3名未成年人圍毆。施暴者不斷扇耳光、踢踹,并拍攝視頻,甚至揚言“又不是沒進去過”。畫面中,受害者蜷縮在地,施暴者卻肆意狂笑。這段時長3分17秒的視頻隨后在網絡瘋傳,播放量突破20億次,“江油女孩被毆打”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公眾憤慨。網友們呼吁:“懲戒并非終點,而是教育的延續”“有的未成年是知法犯法不畏法”“法律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的呵護未成年人成長”“校園霸凌零容忍”。
很快,警方通報了調查結果。受害者頭皮、雙膝多處挫傷,經鑒定為輕微傷。江油警方依法對15歲的劉某甲和14歲的彭某某分別做出行政拘留13日罰款1000元、行政拘留10日罰款800元的治安處罰,并按程序將他們送往專門學校接受矯治教育;對13 周歲的劉某乙及圍觀者,則給予批評教育,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值得關注的是,這起案件成為江油警方首次對未成年人欺凌案件“從重處罰”,打破了“年齡一刀切”的慣例。
對劉某甲、彭某某的行政拘留,突破了公眾對“未成年人違法不追責”的固有印象,傳遞出“零容忍”的司法態度。但對劉某乙僅批評教育的處理,仍引發社會質疑。專家指出,《治安管理處罰法》雖規定 14 周歲以下不予處罰,但可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進行專門矯治。關鍵在于建立“教育-矯治-跟蹤”的閉環機制,避免“一放了之”。
案件的階段性處置并不能掩蓋社會的深層思考:根治未成年人暴力,仍需久久為功。應建立“欺凌行為分級干預機制”:輕微欺凌由學校教育懲戒;屢教不改者啟動專門矯治;涉及暴力傷害的,依法追責并公開處理結果,破除“法不責幼”的錯誤認知。在學校層面,推廣“欺凌防治導師制”,由教師對接10至15名學生,每周開展心理篩查;同時在校園周邊高發區安裝智能監控,織牢安全防線。在家庭層面,推行家長強制培訓,對監護失職者實施家庭教育令。在社會層面,開通24小時未成年人保護熱線,整合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資源,共同構建保護網絡。
唯有打破“事后處理”的慣性,從法律、教育、心理等多維度織密防護網,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正如最高檢報告指出的:“未成年人保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這道題的答案,藏在每一次對暴力的零容忍中,也寫在每一個孩子舒展的笑容里。(包格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