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賽事成為“生態+文旅”發展的新探索。

彩韻青山。

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風電產業成為地區轉型發展新名片。

花溪現代農業產業園。
9月的石拐,秋光爽朗,山林草木依舊綠得飽滿。大自然化身頂級藝術家,在淺碧青蒼中演繹萬物生靈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石拐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錨定建設綠色低碳特色鮮明的高質量轉型發展先行區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持續擦亮綠色生態發展底色,推動生態環境“高顏值”與轉型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新路徑。
生態+產業轉型 “綠底色”激活新動能
從空中俯瞰,陰山山脈中最為蔥郁神奇的一段便是石拐區。
石拐的故事始于煤炭,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石拐區曾一度陷入“礦竭城衰”的發展困境;但曾經“開山辟土”的石拐人從未低頭,他們逐“綠”攀“新”,給出了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答案。
近年來,石拐區累計投入近12億元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多項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綠色礦山建設,推進土地托管規模化種植、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升,森林覆蓋率達35.5%,連續多年位居包頭市第一,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創建綠色化示范城市”等稱號。如今,四季更迭,石拐展現著千里陰山的迷人景色:春看山櫻桃、黃刺梅競相開放;夏觀天然杜松林玉立蕓蕓、合抱群山;秋賞白樺叢層林盡染;冬覽群山松枝雪苞、銀裝素裹。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將山水畫卷轉化為發展答卷。在“雙碳”戰略指引下,石拐區“借風”起勢,引入我國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骨干龍頭企業——明陽集團,打造國內陸上風電整機制造產能最大、核心部件集中度最高、屬地化產業配套最完備、單機容量最大、定制化程度最高的研發、制造、運營及保障基地。今年,山西天寶項目落地建設,填補了自治區風電法蘭制造的空白,中科傳感、永益鋼構等9個配套項目同步推進,打通了產業鏈關鍵環節,6個核心部件和20個關鍵部件實現“隔墻供應”。短短幾年的時間,石拐區風電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向強的跨越。與此同時,光伏輔材、稀土合金、碳基新材料等產業同步發展,聚焦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高分北斗數字場景應用、智慧應急等大數據產業,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
石拐區一邊開辟“新賽道”,也在不斷激發傳統產業釋放新活力,推動鋼鐵、冶金新舊動能轉化,綜合開發利用“兩煤一油”,做大做強固廢綠色循環利用高值化產業,逐步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今年以來,投資60億元的亞新三期項目穩步推進,項目將采用先進涂鍍、精控固化等技術生產不銹鋼彩涂鋼板,實現產品升級、附加值提升、產業鏈延伸。
生態+文旅融合 “含綠量”轉為含金量
在五當召景區,來自呼和浩特的游客侯女士深吸一口氣:“這里的空氣帶著森林的清香,感覺每一口都在‘洗肺’!”
穿森林、踏青草、觀植被,呼吸負氧離子濃度更高的新鮮空氣……現如今,以特色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生態旅游日益受到人們推崇。如果說,良好的生態是石拐區發展的“天賦”,那“生態+文旅”的探索,則賦予這片土地新的顏值與魅力。
石拐區深度盤活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不斷更新旅游發展理念,科學合理利用各類生態旅游資源,擴大生態旅游產品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不出城市便是景區,如今的石拐區,有這樣的底氣和實力。
“大發1913”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投入運營,青山村、五當召景區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缸房地村冰雪民俗、藝術涂鴉等特色體驗不斷刷新游客認知……2025年上半年,全區累計接待游客突破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28%。亮眼的數據背后,是生態改善的吸引力,也是產業升級的成果。
在此基礎上,石拐并未止步于“點”的開發,而是謀劃“面”的構建。通過突破“景點孤島”的局限,逐漸形成“三核引領、7地8線”的全域格局。三大核心片區提供支撐,七大主題目的地各具特色,八條精品線路則串聯起“環石拐百里自駕”“長城戶外探險”等差異化體驗,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讓游客從“直奔目的地”轉向“沉浸過程”。
在更具動感的文旅探索中,體育賽事成為石拐文旅融合的新引擎。7月,2025年中國大學生自行車錦標賽在石拐區舉辦,吸引來自全國53所高校的300余名騎行健兒參賽。賽道串聯趙北長城、五當召等地標,讓運動激情與歷史風光交相輝映,形成沉浸式旅游新場景。
賽事的激情,與生態的風光交相輝映,不僅提升了石拐的全國知名度,也讓“旅游+賽事”成為撬動文旅升級的新杠桿。可以說,石拐正是在一次次創新實踐中,把“自然的饋贈”轉化為“發展的機遇”,讓文旅真正成為最亮麗的名片。
生態+鄉村振興 “好顏值”釋放新活力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五當召鎮青山村便熱鬧起來,不少市民前來體驗鄉村田園風情。依托茂密的植被、優美的風景和依山而建的民居建筑,青山村大力實施“彩韻青山”文旅項目,過去以煤炭資源和運輸業為主的鄉村如今已煥然一新。
如果說產業和文旅描繪了石拐區生態建設的宏大格局,那么鄉村振興則展現了最鮮活的生活場景。2025年以來,石拐區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堅持以生態為基、產業為要、民生為本,努力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鄉村振興樣板。
突出“抓特培優”,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依托花溪谷現代農業產業園,規模化種植七彩番茄、草莓等特色瓜果蔬菜,打造產值2000萬元的規模化、標準化果蔬育苗基地和生產基地。探索發展葡萄、櫻桃李、高效食用菌等特色溝谷農業,扶優做強“吉忽倫圖”“五當糧品”等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全力推動喜桂圖玉米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在農文旅融合方面,依托五當召、花舞人間、包頭古城、“大發1913”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等景區景點,引入農村電商、民俗演藝、非遺手工等多元載體,推出精品旅游線路,開發具有地區標識的文創產品,爭創自治區重點培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鼓勵更多“新農人”“鄉創客”參與,結合地區實際,打造鄉村采摘園、農家樂、生態觀光牧場等項目,讓游客不僅能觀賞田園風光,還能參與農事體驗、品嘗地道美食。
與此同時,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有序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和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提升鄉村綠化覆蓋率。強化黨建引領,繼續實施“紅色頭雁”工程,夯實基層組織戰斗堡壘,深入開展“踐行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活動,發揮文明實踐陣地作用,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產業的壯大,讓農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治理的創新,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農文旅融合,則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走進今天的石拐鄉村,望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記憶,看得見致富希望。生態的饋贈,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為鄉村振興描摹出更加溫潤而厚重的底色。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追藍逐綠、向美而行。“生態+”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以生態為基底,對地區發展、產業鏈條、城鄉關系的全面重塑。“綠底成金,振興繪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石拐正在書寫的真實故事。隨著生態底色不斷厚植,這片土地必將以更加豐盈的姿態,展現出更加亮麗的未來。(李慧 梁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