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9月9日澎湃新聞報道,廣東的李同學是一名自閉癥患者,今年4月18日通過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選拔、推薦,報考廣東省某技師學院,并被錄取至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一段時間后,他收到了學校寄來的錄取通知書。8月30日開學報到時,校方得知其是自閉癥學生后,不為其辦理入學手續,理由是“擔心對學校正常學生造成影響”。此事引發熱議后,學校回應稱,如果專業機構評估認定該學生具備入讀相關專業的學習和生活能力,將盡快為其辦理入學手續。
小李能背《唐詩三百首》,從普通小學一路讀到重點職高特教班,他付出的努力比大多數同齡人要多,一路走來殊為不易。學校的一句“怕影響正常學生”,令人心里不是滋味——究竟什么才是教育?
“怕影響正常學生”聽著像是負責,實則經不起推敲。它預設了一個虛假前提:學校希望“整齊劃一”,“不一樣”的因素是風險、麻煩。但現實教育場景中,不應把不一樣的人修得整齊,而是讓更多不一樣的學生都能發出自己的光。
北京海淀一所中學為自閉癥學生配備了“影子老師”,全程陪伴支持。這些孩子不僅融入了課堂,有些還在數學、藝術等領域展現出極高天賦,激發了全班的學習熱情。更難得的是,普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特殊同學相處,這或許比分數更珍貴。
有遠見的教育者,不會只選擇“沒問題”的學生,而是有魄力有能力把所謂的“問題”轉化為學生成長的資源。上海普陀區成立的“星星”守護聯盟,啟動“星星伙伴計劃”志愿服務項目,讓普通學生和自閉癥學生結對互助,參與者能獲得公益學分,由此學到的是責任、慈悲和共情。這些素養,在未來進入社會、組建家庭、教育下一代時都是寶貴的能量。
當然,我們不應一味指責學校冷漠。許多普通院校確實缺乏特教資源,老師擔心無法應對,管理怕出紕漏,這些顧慮是現實存在的。然而,有困難不等于沒辦法,更不能不作為——差異不是缺陷,它是人的不同側面。深圳一家融合教育中心嘗試了“雙師制”,普通教師+特教助理協同上課;浙江設立了兩所專門招收自閉癥孩子的學校,提供專業教育和康復訓練;還有很多地方的學校把幫扶互助納入德育學分,鼓勵學生教學生、生命影響生命。
這些嘗試或許有不完美之處,但都在向前走。它們傳遞出同一個理念:教育不是挑揀,而是栽培;不是排斥,而是成全。
法律上有殘疾人保障法,政策上講“融合教育”,但比法律和政策更先行的應該是觀念。我們須明白:先進的教育,應以“讓每個孩子發出自己的光”為目標。(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