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農民日報》第3版刊發題為《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荒山荒地變身“綠色銀行”》的文章,報道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啟動高標準修復工程,對約4.2萬畝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系統生態修復,并引入“光伏+”模式,將清潔能源與農業觀光、特色果蔬種植等配套產業相結合,讓“荒山荒地”成為共同致富的“金山銀山”。
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11日《農民日報》第3版
日前,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產煤大縣——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位于烏蘭木倫鎮的“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現場,漫山遍野的藍色光伏板盡收眼底,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猶如一片“藍色海洋”。光伏板下,苜蓿長勢旺盛,如同綠毯鋪向遠方;遠處山坡上,沙棘、蘋果樹、杏樹等林木郁郁蔥蔥,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黑壓壓的采煤沉陷區,地表塌陷、土壤貧瘠、植被稀少,大地仿佛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疤”。內蒙古圣圓能源集團內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馨指向遠處說:“以前煤炭資源開采導致這片區域地表破壞,土地已經無法繼續用于農業或建設。”
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當地啟動高標準修復工程,對約4.2萬畝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系統生態修復,并引入“光伏+”模式,將清潔能源與農業觀光、特色果蔬種植等配套產業相結合。王馨介紹,光伏板不僅能帶來綠色能源,還可以遮擋裸露地表,有效減少水分蒸發、風蝕和揚塵,給植物生長創造有利環境。光伏板支架結構還有助于加固土壤,配合種植耐旱植物,可以有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
如今,原本的塌陷區種植了適宜的優質牧草和固土植物,山坡上也長滿了果樹,廢棄礦區穿上了“綠衣裳”。自2021年項目建成后,區域植被覆蓋率從最初的不足19%提升至64%以上。如今,這片采煤沉陷區已有1.9萬畝被太陽能光伏板覆蓋,板下植被枝繁葉茂,部分淺層塌陷區已恢復耕種能力。
據了解,該項目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實施、村集體入股、農牧民參與”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入股等方式,讓農牧民成為“股民”,共享項目收益。目前,項目區正在推進“農光互補”等模式,配套建設了萬畝優質飼草基地和萬頭肉牛養殖場,計劃逐步發展現代化草畜一體化產業,讓“荒山荒地”成為共同致富的“金山銀山”。據估算,除土地流轉收入外,該項目可固定為巴圖塔村5個社1200余名農牧民每人每年增收約1000元。未來,這里還將進一步拓展生態旅游、特色種植和養殖,真正實現生態修復、清潔發電與農牧民增收的多贏格局,讓曾經的荒山荒地變成造福一方的“綠色銀行”。(記者 劉趁)
制作:楊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