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減負,絕不是“歇歇腳”“松口氣”,而是要把省下的精力,扎扎實實轉化為服務群眾的“真功夫”。海勃灣區海北街道辦事處深諳此理,堅持“減負不減責、松綁不松勁”,將“減”出來的會議文件、報表臺賬時間,轉化為機關干部每周2天下沉社區的硬舉措,讓治理更有溫度,服務直達人心。
走出大樓,直奔社區
“三定”機制壓實一線責任
海北街道讓“下沉”不走形式、不添負擔、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建立起一套“定時間、定任務、定標準”的“三定”機制。時間統籌“活且實”。科室工作彈性安排,確保23名機關年輕干部全員參與,每周不少于2個“下沉日”,同時結合崗位職能與社區需求“雙向匹配”,每月輪轉包聯街道8個社區,確保力量不扎堆、沉得深、扎得穩。任務對接“準且需”。提前收集社區需求和群眾難題,社區“點單”、街道“派單”、干部“接單”,聚焦社區治理堵點、群眾急難愁盼,靶向發力,干部帶著政策、資源直奔現場,解決真問題。成效標尺“硬且明”。“杜絕拍照打卡、材料留痕”,通過民情日志記錄居民訴求,建立問題清單跟蹤辦理進度,杜絕“拍照打卡”“材料留痕”,將“群眾是否滿意、問題是否解決”作為衡量下沉成效的硬標準。

“減”出合力,“沉”出實效
讓服務直抵“最后一米”
減負松綁,解脫出來的是干事的手腳。社區工作者從報表迎檢中“解放”,機關干部從文山會海中“抽身”,雙方在社區一線同向發力,將更多精力投入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現“1+1>2”的聚力效應。在指導幫促中為社區“增能”。下沉干部化身為“政策宣傳員”和“業務指導員”,手把手指導社區規范黨組織生活、優化網格化管理流程,幫助清理冗余臺賬,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走家串戶、服務居民。在調研走訪中為群眾“解憂”。與社區工作者一同入戶走訪,重點關注獨居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8月份累計走訪居民30余戶,收集訴求10余條,建立“即辦、協辦、督辦”三級響應機制,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在矛盾化解中為基層“減壓”。聚焦物業糾紛、鄰里矛盾等高頻問題,下沉干部帶著“調解技巧”“政策依據”靠前介入,運用“情理法”結合方式化解矛盾,讓“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成為常態。

長效常態,機制“兜底”
讓服務熱力永不降溫
為防止減負成效“反彈回潮”,街道通過制度創新讓干部下沉、服務群眾成為常態。閉環管理“清梗阻”。實行“收集問題——分類交辦——限時辦結”全流程管理,將群眾訴求根據科室職能分解至各科室,明確辦理時限,對未辦結事項掛牌督辦,定期反饋辦理進展??己嗽u價“促真干”。將下沉服務群眾的“問題解決數、群眾好評率”納入年度考核,使干部從“要我下沉”變為“我要下沉”。復盤提升“強內力”。每周召開工作例會,匯報下沉社區工作開展情況,分析問題、明確方案,分享入戶走訪技巧、矛盾調解方法,邀請社區黨委書記現場“點題”,練就干部“懂群眾、解民憂”的硬核能力。

“減負”的成效,群眾的感受最有發言權。海勃灣區將持續深耕“干部下沉”機制,讓“群眾需求在哪,干部身影就在哪”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努力讓精簡會議的“減法”,變為服務民生的“加法”,最終轉化為基層善治的“乘法”,真正以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千家萬戶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