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細心的市民發現,呼和浩特市東二環快速路跨機場路的高架橋橋墩悄然“換裝”——原本單調冰冷的水泥墩,被礬根、大花海棠等綠植層層覆蓋,化作兼具生態價值與美學價值的“綠色城堡”。這處由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打造的垂直綠化景觀,看似是城市角落的微小變化,實則是首府城市文明進階的生動縮影。
城市文明不只體現在摩天大樓的高度、寬闊道路的長度上,更藏在對“邊角空間”的用心中。高架橋橋墩是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卻常因單調的水泥質感成為視覺“盲區”。呼和浩特市以模塊化蜂巢系統、緩釋供水網絡等智慧方案,讓500平方米綠植在特殊環境中扎根生長,不僅將“沉睡空間”激活為生態景觀,更傳遞出一種“不浪費每一寸土地、不忽視每一處細節”的城市治理理念。當市民駐足欣賞橋墩上的繁花,當孩子興奮地指著綠葉歡呼,這份對城市環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不正是文明城市最珍貴的“民心底色”嗎?!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處“樣板工程”背后的文明思考——城市建設是“生態與美學共生、實用與詩意兼顧”的精細運營。綠植吸附粉塵、降低噪聲的生態價值,讓“綠色城堡”成為城市的“天然濾網”;可復制、可推廣的“青城方案”,則為城市立體綠化提供了智慧樣本。從“平面綠化”到“立體增綠”的升級,不僅是城市顏值的提升,更是城市治理者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踐行:文明城市除了要有鋼筋水泥的“硬框架”,更該有綠植花卉勾勒的“軟線條”。
橋墩“披綠”的小變化,照見的是城市文明的大進步。期待未來呼和浩特市能將這份“綠色智慧”推廣到更多角落,讓“轉角遇綠”成為常態,讓生態美、人文美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讓文明的溫度,真正浸潤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