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人民政協報》第8版刊發題為《林海草原深處的民族團結情——“尋訪融合之路”新媒體青年采風交流活動走進呼倫貝爾》的文章,報道了“尋訪融合之路”新媒體青年采風交流活動日前踏上初秋的呼倫貝爾,尋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了解新時代各族群眾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實踐。
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11日《人民政協報》第8版

劉東旭在檢查邊境設施

布冬霞和她飼養的馴鹿
初秋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興安嶺的林海依舊深綠,草原上的風卻已染上絲絲涼意。日前,“尋訪融合之路”新媒體青年采風交流活動踏上這片廣袤土地,尋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了解新時代各族群眾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實踐。
探尋“交融”基因,夯實共同體意識根基
“嘎仙洞的每一塊巖石,都是各民族共生共榮的生動見證。”站在位于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嘎仙洞前,望著洞口石壁上刻于公元443年的 “石刻祝文”,交流團每個人都被歷史的厚重感所深深震撼。作為拓跋鮮卑民族的發源地,嘎仙洞靜靜訴說著古代北方民族從游牧生活逐步走向定居,從部落形態發展為王朝的漫長歷程。這里出土的陶器、石器,既鮮明展現出鮮卑族獨特的游牧文化特征,又清晰帶有中原文化影響的痕跡,有力印證了早在千年前,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文化就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深度交融,奏響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樂章。
在鄂倫春旗的土地上,從來不缺少各民族交往交流、團結一心的動人故事。“1941年,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王明貴隊長率部來到此地,面臨缺衣少食、路況不熟的艱難困境時,鄂倫春部落首領蓋山毫不猶豫地帶領族人伸出援手。”在布蘇里軍事文化教育基地,呼倫貝爾市石榴籽金牌講解員沈笑宇滿含深情地講述道,“就是在這里,4個民族的11位兄弟立下‘共同抗戰不投降’的堅定誓言。生動詮釋了各民族在國家危難之際,緊密團結、共御外敵的深厚情誼,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的強大凝聚力。”
也正是基于對這片土地的熟悉,多年后,在王明貴建議下,布蘇里被建設成為北方軍事后勤物資儲備基地。如今,這里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基地,每年吸引數千名游客特別是小朋友前來參觀學習。“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身著仿制軍裝,背著小行囊在林間開展拉練;也可以在軍區禮堂,聆聽‘小花鹿奶奶’的民族團結故事。”沈笑宇說,作為石榴籽金牌講解員,不能單純講述生硬理論,而是要讓大家真切觸摸真實的歷史,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傳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的培育,要從娃娃抓起,通過生動的故事代代相傳,讓民族團結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續寫。
從布蘇里出發,朝著根河市方向前行,林海愈發茂密。在鄂溫克族馴鹿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布冬霞的夏季牧場里,20多頭馴鹿正悠然低頭啃食蘑菇,毛茸茸的犄角在陽光下閃爍著光澤。“往昔在大興安嶺深處,馴鹿是我們重要的‘森林之舟’,無論是搬家還是打獵,都離不開它們。”布冬霞蹲下身子,輕柔地撫摸一頭小鹿的耳朵娓娓道來,“那時,割鹿茸是主要經濟來源。2003年,我們響應生態移民政策遷至根河,2006年開始發展旅游產業。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人知曉中國有這樣一支獨一無二的馴鹿種群,以及我們這群飼養馴鹿的鄂溫克人。”
在布冬霞的牧場里,既有供游客觀賞的馴鹿,也有放養在深山里的種群。“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馴鹿數量能越來越多,孩子們未來依然能夠像我們一樣,在山林中聆聽馴鹿清脆的鈴鐺聲。”布冬霞說,鄂溫克族與馴鹿相依相伴的歷史,是各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傳承獨特文化的生動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有力例證,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歷史,從而更加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
踐行新時代擔當,續寫共同繁榮嶄新篇章
在呼倫貝爾的陳巴爾虎旗,游客們經常能捕捉到這樣一幕:身騎駿馬、胸印獵鷹圖案的騎警隊,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執行治安巡邏、突發事件處置、服務牧民群眾等任務。
“上馬為騎警隊,下馬成突擊隊。”海東青騎警隊隊長石永志介紹,這支隊伍擁有16匹戰馬。夏季,他們在草原上巡邏,不僅守護著生態環境,還能及時處置各類警情;冬季,他們積極參與邊境巡防工作,隨時應對突發事件,通過實際行動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第一眼看到騎警隊的隊員,往往會被他們馬背上的颯爽英姿所吸引,但石永志說,騎馬可不是為了“耍帥”,而是需要根據任務的具體情況而定。“草原上有些地方開車,需繞行80多公里,但騎馬僅需20分鐘便能抵達。”同時,作為一支駐扎在牧區的隊伍,騎警隊的隊員們個個都是“蒙漢雙語通”,一旦遇到游客與牧民之間因為語言不通出現了分歧,他們一到場便能憑借出色的溝通能力迅速化解。
“牧民對我們十分信任,游客看到我們也倍感安心,我們就如同維護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石永志說,這支隊伍中的隊員來自多個民族,大家平日里一同訓練,一起深入牧民家中走訪交流。“我們會為牧民詳細解讀法律政策,全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夏季相對清閑時,也會前往河北岸的牧民家中串串門,傾聽他們的心聲。”
在陳巴爾虎旗邊境管理大隊,大隊長格日樂圖的介紹讓人深切體會到“戍邊”二字所承載的重大責任。“我們肩負著200余公里邊境線的管控重任,同時負責1.38萬平方公里轄區的治安管理工作。”格日樂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詳細標注著6個邊境派出所、1個邊境檢查站和多個警務室的邊境轄區地圖。在他看來,邊境工作雖少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卻都是通過點滴積累而成——大隊的“卡倫沁”(卡倫沁蒙古語義為守邊人)講習所內,不時有牧民前來學習政策知識;紅色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里,陳列著各民族攜手共同戍邊的珍貴照片,每一張都生動記錄著“警民魚水情”,彰顯了各民族在守護祖國邊疆過程中,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我們的工作并非孤立進行,而是依靠軍警民聯勤聯防的強大合力。”說起從警多年來最感動的事,格日樂圖最先想到的,就是一位位幾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邊境線的護邊員。“哈森格日樂大姐,年近70歲,在邊境地區生活了60年,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護邊員劉東旭,從老家吉林來到這里,一干就是20年。”
“我負責46公里的邊境線巡查任務。每天都要行走三至五公里,仔細查看圍欄是否有破損之處,是否有游客誤入禁區,是否有無人機違規飛行。”聽到格日樂圖提到自己,靦腆樸實的劉東旭說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算不上什么成就。但也正是這種默默堅守,生動詮釋了對祖國的忠誠、對民族團結的維護。
“過去沒有補貼,但會給我們頒發‘邊境優秀信息員’獎狀作為激勵;如今國家越發重視,為我們提供了補貼,大家工作的干勁更足了。”劉東旭說,真正支撐他堅守崗位的并非補貼,而是內心深處強烈的責任意識。“我2006年來到這里,就是被草原的壯美風光以及各民族和諧融洽的相處氛圍所吸引,從此便決定留下。這里的牧民都是我的兄弟,我們齊心協力守護這片土地,就如同守護自己的家園一般。”
一路走來,呼倫貝爾新時代民族團結的畫卷徐徐展開:海拉爾區正陽街道以“北疆文化”為紐帶,通過舉辦系列文化活動,用交融互鑒繪就“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畫卷,讓各族群眾在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中厚植家國情懷;根河市森工公司以黨建為引領,構建起的三級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網絡、15支“石榴籽志愿服務隊”,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在職工群眾思想中不斷強化。
從嘎仙洞鐫刻千年的歷史記憶,到布蘇里銘刻的紅色誓言;從鄂溫克族對馴鹿文化的執著傳承,到騎警隊、護邊員在新時代的默默堅守,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未間斷。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各民族更是通過團結奮斗,正不斷書寫著“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精彩答卷,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踐中愈發堅如磐石。(記者 奚冬琪)
制作:楊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