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等11部門聯合公布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名單,包頭成功入選,成為全國30個試點地區之一。這標志著包頭在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服務體系、推動民生與消費協同發展方面,邁入了全域推進、提質升級新階段。
自2021年國家啟動便民生活圈建設以來,包頭持續深耕,2022年獲批自治區級試點,2023年晉級國家級試點,2022—2024年累計建成100個便民生活圈社區,覆蓋全部10個旗縣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的城市便民商業服務體系,真正實現“步行一刻鐘,便利全擁有”的美好生活愿景。
包頭為何要大力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其實,這與包頭的城市規劃和發展理念息息相關。包頭早期的城市規劃就考慮到居住與基本生活服務就近結合,城區采用網格狀道路布局,小區分布相對規整。這種布局有利于合理規劃15分鐘步行范圍服務半徑,減少服務盲區。這就像一張精心編織的大網,將生活的便利撒向城市每一個角落。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十分重視。早在2024年,商務部等9部門就印發通知,明確要全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引導商業資源下沉社區,重點發展“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服務“一老一小”。包頭緊跟政策步伐,今年成為內蒙古唯一一個入選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域推進先行試點城市不僅是對包頭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促使包頭朝著更宜居、更便捷的方向發展。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能給市民帶來哪些便利?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學醫工”,15分鐘就能滿足市民基本生活所需。這種多業態資源匯聚融合,暢通轄區經濟“微循環”,滿足不同人群多層次、個性化生活需求。
以社區食堂為例,它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方便、實惠的就餐選擇,還成為社區居民交流互動的場所。大家在社區食堂吃飯,還能和老鄰居們聊聊天。社區食堂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讓居民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和溫暖。再看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它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看病、買藥,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包頭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還精準布局“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服務“一老一小”,為轄區居民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就像阿一社區的口袋公園,成為居民身邊的綠色休閑場所。居民們可以在這里散步、聊天,享受悠閑時光。在社區活動室,孩子們可以在早教服務中心學習玩耍,老人們可以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這些服務讓居民足不出“圈”,盡享美好生活。
零售專家黃碧云認為,未來家門口的生意正在經歷從“賣東西”向“做服務”轉變。包頭歷史上積淀的工匠文化和手工藝傳統,為這種轉變提供寶貴的人才基礎。就拿修鞋師傅來說,很多從業者是昔日包頭皮革廠的職工。他們憑借精湛的手藝,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這些工匠們就像城市的守護者,用他們的雙手和智慧,為城市增添了一份溫暖和煙火氣。
除了傳統的商業和服務業態,包頭還涌現出許多新的消費場所。青山區的包棉1958、九原區的橫豎街、東河區的包頭金街、老包頭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新場景、新消費不僅滿足了市民的消費需求,也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實踐表明,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僅是對城市空間的精細化塑造,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它讓便利觸手可及、讓服務溫暖可感,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正悄然重塑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與治理智慧。(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