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是健康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必然要求。汽車行業的競爭,比的是技術、品質與服務,而非“潑臟水”或“吹泡沫”。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虛假宣傳、惡意詆毀攻擊等網絡亂象。
通過制作虛假圖片、視頻,捏造故事,炒作和散布涉車企負面話題;組織、操縱網絡水軍、“黑公關”“黑嘴”及“飯圈”粉絲,聯動發布涉汽車企業及企業家的虛假、負面信息,煽動網民情緒,打“口水戰”,惡意抹黑競爭對手;汽車企業高管利用自身影響力在網上“拉踩”引戰……在車圈,尤其是新能源車行業,這些被《通知》點名的亂象,并不鮮見。就在不久前,某自媒體及其相關賬號因長期發布大量有關某車企的不實及侮辱詆毀信息,被法院判決認定其構成侵權,須賠償該車企經濟損失等共計201.87萬元。而另一車企,近日也因網上被捏造散布3000余條虛假信息向當地警方報案,公安機關已立案調查。
亂象其實是“腠理”上的表象,背后的“病根”到底是什么?在9月9日舉辦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談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情況時,一語中的:“產業非理性競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說白了,就是無序內卷。市場經濟之中,任何一個行業內的此消彼長、優勝劣汰都是正常競爭的體現。但是,如果公平競爭變成刷屏控評、“互撕”鬧劇,并愈演愈烈,那么受到傷害的不僅是消費者和車企自身,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根基。
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是健康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必然要求。此次六部門聯合出手,體現了監管的協同性與系統性,精準切中了當前汽車產業數字化營銷中的頑疾,釋放出堅決凈化網絡環境、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強烈信號。從非法牟利到虛假宣傳,從惡意詆毀到網絡攻擊,整治范圍覆蓋了產業鏈、營銷鏈、輿論場中的多個亂象高發環節。三個月的集中整治,有望形成對違法主體的有效震懾,進而推動行業良性競爭機制的建立。當然,此次專項行動只是一個開始,既要注重“當下改”,也須力求“長久立”。下一步,除了落實好《通知》的要求,還應推動平臺落實主體責任,完善信息審核與投訴機制,鼓勵用戶參與監督,構建起政府、企業、平臺、社會多方共治的良好生態。唯有如此,才能讓汽車行業的競爭回歸本質——比的是技術、品質與服務,而非“潑臟水”或“吹泡沫”。
當然,整治網絡亂象并非限制企業正常宣傳與市場競爭,而是為了打破惡性循環,讓真正專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的企業脫穎而出。期待以此次整治為契機,中國汽車行業能在清朗的網絡環境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真正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逯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