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海市第三中學的校園里,有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教室,墻上掛著各種各樣的獎狀,桌上整齊擺放著數十架無人機,這里就是學校無人機訓練隊的“根據地”,承載著一群少年從零起步、飛向蒼穹的夢想。
這支成立僅兩年多的隊伍,從最初3位老師帶著20多名初一學生摸索訓練,到如今在全國賽事中屢屢斬獲重要獎項,并包攬多項自治區賽事的冠軍,用實實在在的成績,書寫了一段屬于校園科技教育的“逆襲”傳奇。
汗水與熱愛,是最鏗鏘的“起飛密碼”
“很多大城市的學校早就搞起無人機比賽了,咱們烏海連像樣的訓練場地都沒有,誰能想到這事兒能發展到這種規模呢!”回憶起學校無人機隊伍剛成立時的場景,烏海市第三中學無人機訓練隊的總教練邱澤成忍不住感慨。
邱澤成記得,2023年6月,當學校決定組建無人機訓練隊時,不少人其實在心里都犯嘀咕:“這東西在大城市火,咱們這小地方能玩明白嗎?要設備沒設備,要技術沒技術,搞這個東西干啥呢。”邱澤成回憶。但邱澤成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搞頭”,“這不只是想讓學生玩個新鮮,更是跟著科技潮流走,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啊。”他認真地說。
為了充實技術力量,學校從校外聘請來了專業的外聘教練。教練第一次來校時,看著空蕩蕩的教室和孩子們好奇又緊張的眼神,只說了一句:“設備可以慢慢配,但想學好,得靠‘熬’。”
于是,“熬”就成了訓練隊的日常。那時學校剛采購了10架基礎款無人機,25名入選的學生分成兩組,每周末用半天時間輪流訓練。
6月的烏海已經非常燥熱,孩子們握著遙控器的手常常汗濕操作桿,但沒人愿意休息。“最開始覺得飛無人機特別酷,可練了沒幾天就膩了。”初二學生張振銘說,主要是當時每天都在重復練習起飛—繞樁—降落的動作,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要從頭再來,感覺非常乏味,有好幾次他都想把遙控器扔在桌上,跑出去和同學們痛快地打一場籃球。
另一位隊員徐悅雅則對自己當時的忐忑心理記憶猶新。“看到嶄新的機器站在桌上我連碰都不敢碰,這個東西看起來就很貴,摔了會不會讓我賠啊。”她笑著說。
不想摔機,偏就摔了。徐悅雅記得,第一次訓練時,她剛把無人機升到半米高,手一抖就撞在了墻上,螺旋槳“啪”地斷了一根。她驚慌失措地蹲在地上看著損壞的無人機,眼淚止不住地掉,“那是學校新買的設備,一臺要幾千塊。”她攥著斷了的螺旋槳,帶著哭腔問教練:“老師,我是不是太笨了,不該來學這個?”
邱澤成沒責備她,而是俯下身來一起撿零件:“摔就摔了,咱們先修修看,就像你做題錯了一樣,改過來就好了。”那天下午,師生倆對著說明書拆裝機身,直到夕陽透過窗戶照在教室地板上。“后來我才知道,教練自己掏腰包提前買了不少備用零件,就怕我們練壞了不敢練。”徐悅雅說。
類似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一次周末訓練,學校突然停電,頓時一片漆黑,隊員手一抖,一架正在練習的無人機失控撞到了墻壁,機身凹進去一塊。孩子們急得團團轉,邱澤成卻笑著說:“正好練‘盲修’,比賽時要是遇到設備故障,也得會處理。”于是,大家借著手機手電筒的光,一邊查圖紙一邊拆修,等來電時,那架無人機已經能重新起飛了。
2023年寒假,為了備戰來年的第一次市賽,訓練隊把訓練時間延長到了每天8小時。骨干隊員、剛升入初二的張恒瑞卻在此時因車禍導致右腿骨折,醫生叮囑最好臥床休息。但張恒瑞舍不得浪費時間,他拄著拐杖,每天都要準時出現在訓練教室門口。“我要是不堅持,之前練的技術全還給老師了唄。”張恒瑞說,他坐在椅子上,用沒有受傷的左腿支撐著身體,腋下頂著拐杖操控遙控器,每完成一次完整的飛行,額頭上都會滲出一層汗。同學們都勸他多休息,他卻笑著說:“我今天比昨天快了2秒呢!”
在2024年5月的烏海市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選拔賽上,拄著拐杖的張恒瑞也站在了賽場上。當他操控的無人機精準繞過最后一個障礙,穩穩降落在指定區域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最終,他獲得了個人飛行賽的二等獎。頒獎時裁判感慨地說:“這個獎,不僅是獎勵你的技術,更是獎勵你的堅持。”
“其實我們能屢屢獲獎,都要感謝我們的教練。”張恒瑞告訴記者,無人機訓練隊有三位教練,除了前文提到的邱教練,還有兩位老師分別是宋平和劉磊。“訓練材料消耗大,螺旋槳、保護罩、電池經常要換,學校的經費有限,宋平教練就自己掏錢買備用零件;有次在外地比賽,我的同學李萌突然發高燒,劉磊教練凌晨送她去醫院,守在病床前直到天亮。為了讓我們熟悉不同賽道,教練們更是會用硬紙板自己做模擬障礙樁,經常忙到深夜。”張恒瑞說。
“有一天我起得早,看到宋老師在教室修無人機,手里拿著面包,一邊啃一邊看圖紙。”隊員何屹然說,后來大家才知道,宋老師那段時間其實家里發生很重要的事,但他一次都沒耽誤過我們的訓練課。
那一年秋季,在學校運動會開幕式上,無人機隊的10架表演機升空,灑下七彩噴霧,全場師生歡呼雀躍。“以前我們訓練時,總有同學趴在窗戶上看,現在他們會主動來問‘怎么才能加入無人機隊’。”徐悅雅說,再度招新時,有50多個初一學生報名,是第一年的兩倍多,我們知道,科技飛天夢的種子已經種在了同學們心里。
“飛”向全國,是最強大的“起飛引擎”
2024年5月19日,是烏海市第三中學無人機隊第一次正式亮相賽場的日子。在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內蒙古自治區烏海賽區的選拔賽中,8名參賽隊員既緊張又興奮。“我們當時就想,能拿個三等獎就不錯了,沒想到……”邱澤成笑著說,比賽結果公布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不僅拿到了4個一等獎、5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還包攬了“個人飛行賽”和“裝調物流搬運賽”初中組的全部一等獎。
“第一次拿到自治區賽事的邀請函時,孩子們更是激動得一夜沒睡。”邱澤成回憶,2024年6月,隊伍赴呼和浩特參加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內蒙古賽區的選拔賽。比賽當天,學生徐悅雅在個人飛行賽中,以比第二名快3秒的成績奪冠。“她下場的時候,手還在抖,一個勁兒問我‘老師,我是不是飛錯了?怎么會這么快?’”邱澤成說,那一刻,他突然覺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有了回報。
當然真正的考驗,還在全國總決賽的賽場上。2024年8月,烏海第三中學的7名隊員奔赴重慶,參加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全國總決賽。面對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500多支隊伍,孩子們有些怯場。“尤其是看到別的學校用的都是最新款的無人機,我們手里的機器還貼著膠帶,心里特別沒底。”隊員賀恩澤說。偏偏賽前訓練時,他的無人機還突然出現了故障,教練連夜聯系當地的維修點,直到凌晨才把機器修好。“等著機器修好的過程中,我反而平靜了。我們的裝備一般,比不了裝備咱就比技術唄。”賀恩澤說。
比賽當天,賀恩澤第一個上場。隨著裁判一聲令下,他操控的無人機像離弦的箭一樣“嗡”一聲平穩起飛,精準快速繞過一個個障礙,最終以23秒的成績完成比賽。其后,其他幾位參賽選手也穩定發揮,最終,7名隊員在各個項目的比賽中分別獲得3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和3個優秀獎。內蒙古地區參賽選手中的3名全國一等獎獲得者均來自烏海市第三中學無人機隊,隊伍積分位列第二名,僅次于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去領獎的時候,主持人念到‘內蒙古烏海市第三中學’,我們都大聲喊了出來。”賀恩澤說,站在全國賽事的領獎臺上,看著胸前的獎牌,他突然明白,這就叫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此之后,烏海市第三中學無人機隊的“獎狀收割機”模式徹底開啟:2024年10月,首次參加“飛向北京·飛向太空”自治區賽,6名隊員包攬多軸無人機障礙飛行賽前六名和全部一等獎;11月全國總決賽,6位參賽隊員全部都有項目一等獎。隊員萬向博成為中學男子組僅有的兩位突破17秒的選手之一,摘得總決賽的銀牌,徐悅雅則在中學女子組突破19秒,拿下銅牌;2025年8月,重慶全國總決賽,12名隊員又斬獲6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一等獎獎牌數量全國第一。
截至 2025年9月,這支無人機訓練隊累計培養學生獲得98人次市級獎項、34人次自治區級獎項、27人次國家級獎項。更讓孩子們驕傲的是,2025年中考,隊員吳予涵和張納榮憑借無人機比賽的優異成績,被烏海市第六中學錄取為科技特長生,這是烏海市首次有學生通過無人機特長升入高中。“以前爸媽總說玩無人機沒用,現在他們逢人就說無人機飛得好也算本事。”吳予涵說。
獨秀與齊放,是最美麗的“起飛航道”
如今的烏海市第三中學無人機隊,已經是自治區無人機教育的“標桿”,但教練組和孩子們并沒有停下腳步,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無人機足球賽。
“無人機足球已經進入亞運會競技項目了,能拿到國家運動員認證,這對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有好處。”邱澤成說,之前隊伍主要練個人賽,現在他們想拓展團隊賽。
2025年年初,學校買了10架無人機,教練組開始組織隊員們訓練。和個人賽不同,無人機足球需要隊員之間默契配合。目前,隊伍已經選拔了12名隊員組成“無人機足球隊”,每天課后都會在體育館練習。雖然場地有限,有時還會和其他班級的體育課“搶地方”,但孩子們從不抱怨,他們會提前和體育老師溝通,等其他班級上完課再去訓練,經常練到天黑才回家。
“我們的目標是明年能參加自治區無人機足球賽,將來能拿到國家一級運動員認證。”賀恩澤說,現在他每天都會多練半小時。對于未來,學校也有了更長遠的規劃:想擴建一間更大的訓練教室,解決“兩隊不能同時訓練”的問題;還希望能和小學合作,提前選拔有潛力的孩子,降低淘汰率;還想邀請更多專業教練來指導,讓孩子們接觸更先進的技術。
“剛開始組建隊伍時,我們只是想‘試試水’,沒想到能走到今天。這些孩子讓我知道,不管條件多艱苦,只要有夢想,就能飛起來。”邱澤成看著教室里忙碌的孩子們,眼里滿是欣慰。
所以,如果你在放學時路過市第三中學的校園,肯定能聽到無人機螺旋槳的嗡鳴聲。這聲音,是戈壁少年“飛天夢”的延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少年會站在亞運會的賽場上,讓亞洲都認識烏海。
菁菁校園,嗡嗡長鳴,屬于烏海少年的“飛天夢”正起航遠行。(張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