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撈蝦
近年來,五原縣積極探索鹽堿地治理新途徑,通過“以漁治堿”模式,成功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發展起對蝦養殖產業。如今,曾經的鹽堿灘變成了“致富田”,不僅實現了生態修復,更帶動了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近日,走進五原縣隆興昌鎮義豐村俊義水產養殖合作社,道路兩旁蝦塘里的增氧機“咕嚕聲”縈繞耳邊,成方連片的蝦塘波光粼粼,一片片曾經幾乎荒廢的鹽堿地如今已變成一個個規整的蝦塘。俊義水產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尚樹紅正在撒網捕蝦,不一會兒,一籠籠巴掌大、活蹦亂跳的南美白對蝦被捕撈上岸,隨后便被裝箱運往市場。“4月底開始往暖棚里放蝦苗,5月底,蝦苗基本長到了3~4公分就開始分塘。今年養殖總共面積180多畝,蝦苗放進去300多萬尾,這兩天開始出蝦,每天能賣800多斤,主要銷往呼市、包頭、前旗、中旗、五原等地,銷量不錯。”尚樹紅說。
近年來,五原縣為突破鹽堿地對當地發展的桎梏,重點進行了鹽堿地治理,鹽堿輕的土地經過治理后發展特色種植產業,鹽堿灘涂用來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尚樹紅、王鋒利等人了解到南美對蝦養殖周期短、回報快、門檻低、產量高,且非常適宜在鹽堿地中養殖后,便共同成立了五原縣俊義水產養殖合作社,流轉義豐村30多畝鹽堿灘涂建成7塊水深1.3米左右的蝦池,2022年正式開始養殖南美對蝦。
“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基本都是鹽堿地,種其他經濟作物產量低、效益低,但是適合搞養殖。2022年開始試養,養殖了30多畝,銷量挺好,第二年養殖了80多畝,今年逐步增加到了180畝,效益非常可觀,畝收益超過萬元。明年,我們還要增加養殖面積。”尚樹紅說。
2022年以來,五原縣俊義水產養殖合作社充分利用本地鹽堿水與海水成分相近的天然優勢,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合作社不僅增設了底增氧設備,顯著改善了水體溶氧條件,還成功施行了“溫棚+池塘”接力養殖模式,有效延長了養殖周期,大幅提升了南美白對蝦的成活率和畝產量。隨著養殖技術日益成熟,五原縣俊義水產養殖合作社現已實現穩步增收,這項“從鹽堿地里撈海鮮”的新鮮事兒也從最初的“試試手”發展成為義豐村的一大支柱產業。
從無法耕種的鹽堿荒地,到畝產值達萬元的“蝦倉”,五原縣俊義合作社的成功實踐,不僅書寫了“點堿成金”的致富故事,更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與產業振興相結合的新路徑。(韓越 周陽 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