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太仆寺旗千斤溝鎮的田野上農機轟鳴,人影穿梭。一壟壟馬鈴薯被翻出地面,圓潤飽滿的土豆被裝進袋子,田間地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上,一顆小土豆正“滾”出一條從田間走向國際市場的現代化產業鏈,書寫著“糧豐民富”的生動故事。
在太仆寺旗千斤溝鎮后店村,內蒙古民豐種業種植農場的千畝馬鈴薯基地迎來集中采收。大型機械穿梭有序,工人們緊隨其后進行分揀裝運。這片基地整合了周邊村莊共6000畝土地,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全部采用企業自主繁育的優質種薯。更值得一提的是,農場吸納了近400名本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不僅流轉土地有租金,還能掙薪金。后店村村民楊榮高興地說:“我們把地包給民豐公司,還能來這兒干活,一天能掙200多塊錢!”
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于延鏈、補鏈、強鏈。太仆寺旗作為壩上地區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已建立起“基礎苗—脫毒原原種—原種”的完整繁育體系。據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總農藝師馮東介紹,“當地雨水充沛、灌溉便利,加上土地規模化經營和大規模機械作業,今年預計產量約2.3萬噸,為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地產出的馬鈴薯正陸續運往錫林浩特市的宏源愛味客公司薯條加工車間以及烏蘭察布市等地,用于生產年產20萬噸法式薯條和5萬噸薯餅的深加工產品。同時,通過子公司進行精深加工,土豆轉化為薯條、薯片等高附加值終端產品,進一步提升了產業效益。此外,總投資30億元的凱達恒業食品加工園區正在加緊設備安裝調試,項目全部投產后,年加工馬鈴薯原料能力將達70萬噸。
如今,太仆寺旗的馬鈴薯不僅銷往國內多個城市,更走出國門,出口至荷蘭、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形成了從生產到加工、從國內到國際的完整產業鏈條。
今年以來,太仆寺旗持續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98.14萬畝,預計總產量達30萬噸;實施3.5萬畝馬鈴薯單產提升行動,種薯繁育面積達5.2萬畝,馬鈴薯規模化種植突破50萬畝。通過提供全流程社會化服務,該旗正全力打造內蒙古中部馬鈴薯產業高效發展樣板,確保秋季農產品收儲、運輸、銷售各環節順暢高效。
從一顆土豆到一條產業鏈,從傳統種植到現代化農業體系,太仆寺旗用實踐詮釋了“地里也能刨出產業鏈”的致富新路,為推動鄉村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扎實有力的產業支撐。(劉博 王馨雨 李敏 蘇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