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穿城而過,三面環沙,在這片土地上,烏海人用勤勞與汗水書寫出一段“紫色傳奇”。從零星試種到規模化發展,從鮮食葡萄到釀酒葡萄,再到精深加工,這條日益完善的產業鏈正成為烏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天賦之地
孕育黃金品質
展開世界葡萄種植地圖,北緯39°線串起了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谷等世界知名產區。地處內蒙古西部的烏海市,正好位于這條黃金種植帶的延長線上,擁有葡萄生長的絕佳條件:年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晝夜溫差達12℃以上,沙質土壤透氣性好,黃河水灌溉便利。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烏海葡萄糖度高、色澤艷、風味濃的獨特品質。

政策引導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烏海市先后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推動葡萄產業發展。自2014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葡萄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通過種植補貼、釀酒葡萄收購價格補貼,以及貸款貼息等一攬子扶持政策,推動葡萄產業實現從傳統種植到現代化發展的轉型升級。2024年,全市葡萄種植面積1.86萬畝,產量0.76萬噸。
科技賦能
激活產業新動能

在烏海市葡萄科技小院的試驗田里,負責人郭永勝正在記錄新品種葡萄的生長數據。“這是我們最新引進的品種‘妮娜皇后’,市場價每斤能賣到25元左右。”他介紹說。

這座創建于2022年的科技小院,集植株育苗、技術推廣、人才培養于一體,已成為烏海葡萄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三年來,科技小院先后引進10余個優質品種,獲得自治區級農業標準6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

技術創新不僅體現在品種改良,還體現在種植模式的突破。在海南區賽汗烏素村的溫室大棚里,反季節葡萄種植技術打破了傳統的生長周期限制。“我們通過溫控技術控制葡萄成熟的時間,讓葡萄在春節前上市,每畝效益能提高3倍以上。”烏海市陽光田宇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曹正濤介紹。這種通過精準控制環境溫度來模擬不同生長季節的技術,正是現代農業科技應用的體現。
鏈式發展
拓展產業空間
從鮮食到釀酒,從榨汁到觀光,一串小小的葡萄“鏈”出了集種植、加工、觀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走進烏海市云飛農業種養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全自動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一串串葡萄經過清洗、壓榨、殺菌等工序,變成了澄澈的NFC葡萄汁。“這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行時,年產量可達5000噸。”公司行政副總經理魏通表示。

與此同時,烏海市的葡萄酒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4個葡萄酒莊,年產量達300噸。烏海葡萄酒在國際、國內各類大賽中獲獎200余項,其中金獎52個。

產業融合還催生了葡萄主題旅游新業態。全市已建成30余處以葡萄為主題的農業休閑觀光園,為游客打造豐富的鄉村旅游體驗。漫步在吉奧尼酒莊的葡萄長廊下,品嘗著醇厚的葡萄酒,已成為許多外地游客來烏海的必體驗項目。
品牌升華
成就價值飛躍
2024年12月,在第十一屆內蒙古品牌大會上,“烏海葡萄”以29.32億元的品牌價值再創新高,同比上升62.62%。這一品牌還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4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成為自治區唯一入選的果品。

品牌價值的提升離不開標準化建設的支撐。烏海市先后制定了《烏海葡萄標準化生產、貯運技術規程》等20余項地方標準和《有機食品釀酒葡萄》等10余項企業標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烏海市還積極推動葡萄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每年舉辦的葡萄節、葡萄酒品鑒會等活動,不僅有效提升了“烏海葡萄”品牌知名度,更帶動了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從沙海荒原到綠色葡園,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烏海葡萄產業的蛻變之路,恰如一顆葡萄的成熟歷程——歷經風雨洗禮,終得甜蜜回報。當葡萄藤在沙漠中扎根生長,當葡萄酒香飄向全國,烏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今日的烏海,葡萄已不僅是農產品,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自然與人文、產業與生態的金色紐帶。它串起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希望,承載著農區居民致富的夢想,見證著一座工業城市向綠色發展轉型的堅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