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河北滄州在全國率先試點“物業服務費與服務質量掛鉤”機制:業主物業費全額存入物業、住建部門、銀行三方共管賬戶,物業公司能否拿到全額費用,取決于業主季度考核結果,不合格則扣錢,全年不達標還需退還費用。這一“服務不達標就扣錢”的創新舉措,精準戳中物業與業主矛盾的核心痛點,為破解長期存在的“物業糾紛僵局”,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工人日報(2025年8月25日4版)
提及物業,不少業主滿是無奈,交了物業費,卻面臨衛生臟亂、電梯故障頻發、投訴無人回應的窘境;而物業公司也有自己的委屈,物業費收繳率低、運營成本高,最終陷入“服務差-收費難-服務更差”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業主以拒繳費用抗議,物業用停止服務施壓;業委會依法投票換物業,舊物業卻以“未結清費用”為由賴著不走,雙方劍拔弩張的對峙,不僅讓居住體驗大打折扣,更成了社區和諧的“絆腳石”。追根究底,這種僵局源于“質價不符”,物業服務缺乏有效監督,業主交了錢卻“說了不算”,物業公司拿了錢卻“干得敷衍”,信任裂痕自然越拉越大。
滄州的創新機制,用“監管”和“考核”打破了這一僵局。一方面,三方共管賬戶讓每一筆物業費的流向都可查可溯,避免了“錢收了、服務沒跟上”的亂象,讓業主的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另一方面,“月撥付、季考核”的模式,把考核權實實在在交到業主手中,每季度最后一個月10%的費用能否拿到,全看服務質量是否達標,整改不力不僅會被扣錢,全年不合格還需退還費用。這相當于給物業公司上了“緊箍咒”,倒逼其從被動應付投訴轉向主動提升服務。對業主而言,也終于有了“評價抓手”,不用再為“付了錢沒服務”發愁。這種權責對等的設計,讓物業與業主的關系從“彼此抱怨”轉向“依約履職、按效付費”,為良性互動打下基礎。
事實上,破解物業難題,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重慶部分小區推行“彈性定價”模式頗具代表性,讓業主自主決定服務內容與收費標準,實現按服務付費;而滄州的“考核扣錢”機制,更進一步強化了結果導向,把服務質量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監督更直接、約束更有力。這些探索的共同點,都是把話語權和監督權還給業主,讓物業服務回歸“以業主為中心”的本質。
當然,滄州的“樣本”要在全國推廣,還需結合各地實際細化落地。比如,考核標準不能“一刀切”,三方監管流程要全程公開透明,對整改不力的物業公司,也需有明確的退出機制等等。但無論如何,滄州的嘗試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它證明,只要找準“質價不符”的核心矛盾,用機制保障業主權益、約束物業行為,就能破解物業糾紛的“死循環”。
期待更多地方能抄好滄州的作業,讓好房子真正配上好服務!(宋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