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近日,新華社記者兵分多路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見證內蒙古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新能源總裝機規模在全國率先突破1億千瓦……在綠色轉型中建設美麗中國、加快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山水“煥新”:生態治理繪就新畫卷
2024年,我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25%。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四分之一來自我國。數據顯示,我國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
著眼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我國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各地立足全局,堅持系統觀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深入人心。

這是2025年6月7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拍攝的黃河“十大孔兌”之一的黑賴溝流域景色,當地生態得到明顯改善。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邊緣的黑賴溝孔兌(孔兌蒙古語意為山洪溝),過去不斷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如今東西兩岸,沙障鎖住流沙,沙柳迎風挺立,退化草地與灌木林重煥生機……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辦公室主任劉平說:“治理切斷了沙漠蔓延路徑,緩解了泥沙入黃壓力。”

風光“賦能”:低碳發展擁抱新機遇
沙漠深處,一排排光伏板組成浩瀚的藍色“海洋”;廣袤草原上,一臺臺巨大風機巍然聳立……在內蒙古,記者一次次被壯觀的場景所震撼。
作為能源大區,內蒙古一度因傳統能源比重較高,成為能耗和碳排放“大戶”。近些年,當地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借助充足的風光資源,實現新能源快速發展。2024年,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1.35億千瓦,超過火電裝機。
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數據顯示,我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這是2025年9月10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拍攝的位于庫布其沙漠的達拉特旗光伏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表示,內蒙古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緊緊抓住調整能源結構這個“牛鼻子”,優化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
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傳統產業以技術創新為突破,通過設備更新、科技突破、工藝優化,從生產源頭減少污染物與碳排放,持續迸發出新活力。

綠意“生金”:科技創新打造新優勢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讓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創新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生態”的同時又“富口袋”。
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百萬畝梭梭林示范基地宗別立鎮區域,43萬畝梭梭林緊緊鎖住黃沙,將沙海染成綠海。梭梭林下,它的“黃金搭檔”——5.8萬畝肉蓯蓉正在沙子里茁壯生長。
“綠色防護屏障有力阻擋了黃沙入侵黃河‘幾字彎’。梭梭林不僅改善沙區生態,下面的肉蓯蓉更促進農牧民增收。”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鐵牛介紹,2024年,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碳匯交易額突破3300萬元。
從西北大漠的光伏基地,到東南沿海的綠色工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之路越走越寬,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力量。

制作:楊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