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漸涼,內蒙古瑞達環保有限公司的生產施工現場仍舊熱火朝天。9月14日,記者在現場看到,二期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項目拔地而起,廠房建設已進入最后沖刺;而一旁的一期結晶混鹽資源化項目正全速運轉,日夜不停地將危險廢物變為寶貴資源。

內蒙古瑞達環保有限公司生產現場。
投產僅一年的瑞達環保,憑借獨有的“超級氧化耦合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廢物”的概念。該公司總經理孟令豪向記者描繪了這個神奇的過程:“那些黃褐色的結晶混鹽,經過破碎、溶解,在超聲波的精細作用下,有機物被開環斷鏈,最終結晶析出潔白如雪的十水硫酸鈉,成為可循環使用的化工原料。”這項技術每年可處理30萬噸結晶混鹽,每日可將千噸混鹽轉化為數百噸可利用的氯化鈉和硫酸鈉,真正實現了“點廢成金”。

“超級氧化耦合技術”讓固廢處理實現了“點廢成金”。
與此同時,二期項目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這個項目,將每年為包頭處理百萬噸工業廢水,使其“改頭換面”為中水循環利用。
作為國家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包頭在鋼鐵、電力、稀土等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危險廢物處置的重大課題。但這座城市選擇了迎難而上,用創新和智慧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在包頭市綠源危險廢物處置有限責任公司,記者看到了一套精密而高效的“分類處理方法”。生產設備部部長唐相國介紹:“每批危險廢物都要經過特性化驗,然后分門別類進行處理——或焚燒,或物化,整個過程嚴格遵循國家標準,確保有害物質被徹底轉化。”

包鋼綠源危廢中心焚燒系統環保設施。
從2019年入選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開始,包頭就開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轉型。如今,這座城市已經構建起“收集-利用-處置”的全鏈條格局,年處理能力達190.56萬噸,覆蓋44大類危險廢物。更令人振奮的是,2024年全市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高達99.8%,規范化管理合格率達99.9%。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座工業城市向綠色發展轉型的堅定決心。
在這場變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發展理念的升華。采訪中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科副科長張文敏表示:“我們將繼續探索固廢資源化利用新途徑,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固廢處理過程嚴格遵循國家標準確保有害物質被徹底轉化。
包頭的探索實踐證明,通過技術創新和理念革新,曾經的環境負擔可以轉化為發展資源,傳統的污染難題能夠變成新的增長點。這條“點廢成金”之路,不僅為包頭帶來了環境效益,更開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航道,為工業城市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包頭樣本”。
內蒙古新聞網•草原云記者:蔡冬梅
通訊員:周建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