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見之美”AR鄉村虛擬旅游區參觀者排隊等候,燒麥毛絨手辦“秒空”,白樺汁被成箱買走……9月13日,2025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繼續舉行。正逢周末,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人頭攢動,極富地域特色的內蒙古館變成了大型“種草現場”。
在“歌游內蒙古”展區,6米高的LED屏“活”了起來,流動的光影將祖國北疆的遼闊壯美一一呈現,來自內蒙古藝術劇院和呼倫貝爾藝術劇院的演員們不辭辛苦,用一首接一首的歌曲吸引現場觀眾走進這里。
“觀眾們很愛聽內蒙古的歌曲,我們唱得也起勁,希望更多人循著歌聲走進內蒙古。”內蒙古藝術劇院的歌唱演員杜古爾·歐登高娃說。
與歡快的歌舞相比,“鄉見之美”AR鄉村虛擬旅游區呈現的是另一種熱鬧,把平板電腦對準展臺上任意物體,拉近放大,物體的所有信息就會呈現在電腦上,這就是“鄉見之美”AR鄉村虛擬旅游產品的好玩之處。
“游客在虛擬世界種下‘草’,就可能會在現實世界里奔赴。”該項目團隊成員之一,內蒙古師范大學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講師朱家興說,“‘鄉見之美’致力于為呼倫貝爾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服務,那里是中國草原森林旅游目的地之一。我們深入探尋鄂溫克、鄂倫春以及巴爾虎部落中,諸如冬捕、狩獵、撮羅子營造、走敖特爾、蒙古包搭建、樺皮船制造等傳統生產民俗景觀背后的故事。同時,引入AR增強技術,打造虛擬旅游產品。當游客使用手機、IPAD掃描實體藝術雕塑時,數字虛擬景觀將呈現于眼前,實現AR場景復原、虛擬敘事與虛擬人物對話等功能,這些虛擬內容與周邊環境相互融合,可以將傳統的陳列模式轉變為‘可移動虛擬博物館’,創新了鄉村旅游的體驗新方式。”
朱家興說:“我們這次想借展會的行業影響力,展現內蒙古師范大學的研發實力與成果,從而挖掘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尋找潛在合作伙伴。”
科技為文旅融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眾多“老手藝”也借助此次文旅博覽會圈粉“Z世代”。在內蒙古館,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扎魯特版畫就是如此。
扎魯特旗文聯工作人員其力木格說:“扎魯特版畫主要取材當地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我們這次來到這里,除了展示外,也邀請游客體驗制作版畫。”
開幕兩天來,扎魯特版畫展臺前總是圍繞著不少觀眾,他們一邊看一邊了解通遼地區的民俗風情,興之所至還要購買一幅,回去慢慢欣賞。
聽著內蒙古的歌曲、看著扎魯特版畫、品嘗“內蒙古味道”美食……金秋時節,內蒙古在武漢憑實力“出圈”出彩。武漢市民袁亞玲說:“我還沒有去過內蒙古,但是我很向往那里,今天在內蒙古館里看到好多新奇的東西,我們要把去內蒙古的日程提前。”(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馮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