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爾多斯高原上,東勝區正以雷霆之勢破解一道城市發展的生態難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建筑垃圾日轉運量突破600噸,而遠在20公里外的北郊消納場如同遙不可及的終點,高昂的運輸成本催生了亂傾亂倒的頑疾。面對灰渣堆積的荒地與被污染的溝壑,東勝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建筑垃圾治理列為“無廢城市”建設的核心戰場,用制度利劍與科技重拳開辟出一條資源再生的綠色通道。
制度筑基:全鏈條監管體系的民生實踐
當建筑垃圾治理項目以高票當選年度民生實事時,東勝區人大常委會負責人鄭重承諾:“監督必須抓鐵有痕!”這不僅是莊嚴的政治宣言,更催生了覆蓋固體廢物全生命周期的制度網絡:
創新出臺《建筑垃圾生產者備案管理制度》等專項制度,建立從生產者備案、運輸監管到終端消納的閉環體系。尤為關鍵的是《政府投資項目固廢再生產品強制使用辦法》,以行政力量撬動市場杠桿,為再生建材開辟穩定出口。在人大“年初看計劃、年中看進展、年末看結果”的全流程監督下,這些制度不再是紙面文章——區人大常委會每季度核查項目進度,代表與群眾組成的督查團穿梭于工地,確保每條政策落地有聲。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垃圾圍城”痛點,實施轉運站布局革命:新建4座標準化轉運站,將清運半徑壓縮至5公里圈層。這正是民生實事“民呼政應”理念的生動詮釋——通過降低60%處置費用、優化12條收運路線,源頭遏制亂傾倒行為,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環境改善的溫度。
技術賦能:產學研融合的綠色智變
在北郊資源化利用中心,粉碎機正將混凝土塊轉化為再生骨料,而隔壁實驗室里,內蒙古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正測試新一代PU磚的承壓強度。這條產學研融合的“綠色流水線”,凝聚著東勝區向技術要生產力的決心。
建筑垃圾智慧化監管平臺如同城市“神經中樞”,實時追蹤723輛備案運輸車的軌跡。當某車輛偏離預定路線時,系統自動觸發警報,執法人員10分鐘內抵達現場。計劃建立的“北斗定位+AI識別”的雙重監控,將使亂傾倒發生率下降83%,處置效率提升40%。依托鄂爾多斯固廢研究院搭建的技術轉化平臺,15項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粉煤灰轉化為保溫PU磚,建筑廢料重新生成日光溫室墻體,有機廢棄物蛻變為生物質燃料。
基建攻堅:轉運樞紐的戰略破局
天驕路轉運站的建設現場,工人們正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這個設計日處理300噸垃圾的樞紐,將與已建成的2座垃圾轉運站構成三角布局,徹底改寫東勝區建筑垃圾清運版圖。
面對北郊消納場20公里的運輸瓶頸,東勝區創新構建“轉運站—利用中心”兩級處置體系,用空間換效率。首批建成的2座標準化轉運站,通過縮短清運半徑至5公里,日均轉運建筑垃圾606.16噸,累計處理量達9.5萬噸,相當于節約填埋用地15畝,減少柴油消耗1.8萬升。隨著富興南路、天驕路轉運站加速建設,東勝區日轉運能力將突破1200噸,運輸成本直降45%。這一布局不僅化解了“垃圾圍城”困局,更以“小樞紐”撬動“大循環”——運輸車輛單趟耗時從3小時壓縮至40分鐘,這一創新模式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標桿。
東勝區以“治愈城市傷疤”為目標,對6處歷史垃圾填埋場啟動生態再造工程。在銅川鎮復墾基地,工程師采用分層治理技術:底層鋪設防滲膜阻斷污染擴散,中層回填建筑再生骨料夯實地基,表層覆土60厘米并混入有機肥料。如今,28萬株向日葵在昔日的垃圾場上綻放,花海隨風搖曳,吸引市民駐足拍照。滲濾液經“厭氧+膜處理”工藝凈化后,成為灌溉水源,年節水1.5萬噸。這片曾經蚊蠅滋生的荒地,如今變身生態公園,步道由再生透水磚鋪就,兒童游樂設施取材于廢棄混凝土。
雙贏格局:生態與經濟的協同進化
隨著亂傾倒熱點區域減少90%,城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15%。在賽罕社區新建的“無廢公園”,兒童在再生材料打造的游樂設施上嬉戲,老人們漫步于垃圾場改建的健身步道。顯示出生態治理的終極價值。
東勝區的實踐昭示著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康莊大道:通過制度創新打通梗阻、技術革命重構價值、民生導向凝聚共識,建筑垃圾這個“放錯位置的資源”正成為城市新陳代謝的養分。當再生PU磚砌成溫暖的民居,當昔日的垃圾場綻放出燦爛花海,一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凈美東勝已躍然眼前。這份以人民為中心的“無廢”答卷,不僅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了鮮活樣板,更向世界宣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綠色發展不是可選項,而是城市永續繁榮的必由之路!(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