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輕拿慢放,空蛋托和成品蛋托不要壘太高,小心碰倒。”在涼城縣鴻茅鎮西廂村輝軍牧業公司二場的分揀區,工人們一邊互相提醒,一邊熟練地將經由傳送帶運送下來、色澤光亮的雞蛋擺入蛋托、分揀裝筐。不一會兒,成品蛋就整整齊齊疊放成摞。
走進輝軍牧業公司二場,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規劃有序的現代化養殖場。標準化雞舍、商品蛋庫、晾曬場、儲糞場井然有序地分布于場內。養殖區內,降溫風機持續運轉,換氣系統不斷輸送新鮮空氣,舍內溫濕度、光照等數據實時顯示于進門處的電子屏幕。喂料、飲水、清糞、集蛋等流程實現自動化控制,只需按動幾個按鈕便可全面運行。在智能化系統的精準管理下,15萬只蛋雞住進了“恒溫房”,吃上了“營養餐”。
“蛋雞場每年產鮮蛋2000多噸,目前已建立起完善的銷售網絡,產品供應呼和浩特市及本縣部分超市、學校等。”輝軍牧業公司負責人溫利芳一邊介紹,一邊打開自己運營的短視頻賬號,“空閑時我會在短視頻平臺發一些蛋雞養殖、有機肥相關的內容,既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行業,也嘗試為拓寬銷路和品牌推廣出一份力。”
“這幾年,村黨支部積極探索‘支部+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以蛋雞養殖為突破口,利用村集體注資的方式,與輝軍牧業公司達成了長期合作,滿足了8個村220戶農戶的增收需求。”西廂村黨支部書記尚志剛告訴記者,現在每戶農戶年均分紅超1600元,真正實現了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重目標。
不僅是蛋雞養殖結出豐碩成果,輝軍牧業公司還成功構建“養殖—廢棄物處理—有機肥生產”的閉環產業鏈,踏上了綠色發展的“快車道”。
在這條綠色產業鏈上,雞糞的“蛻變”尤為引人注目。面對每天產生16噸左右的雞糞,輝軍牧業公司采用“復合微生物菌劑+納米膜智能堆肥發酵”工藝,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在加工廠內,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堆堆雞糞經過發酵、翻刨、粉碎、去渣、造粒、成品包裝等工序,成為富含有機質、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有機肥。這一過程不僅實現糞污就地處理,有效防止臭味擴散、減少蚊蠅滋生和病原菌傳播,產出的有機肥還能顯著提升農田肥力、改良土壤結構。
“目前,有機肥加工年產量約10000噸,大多供應縣內蔬菜大棚種植大戶。”溫利芳表示,生產有機肥不僅解決了養殖污染難題,更讓廢料變成了集體經濟的增收點,為帶動農戶增收提供堅實支撐。
弓溝沿大隊五間房村民宿素喜和老伴正是這條產業鏈上的受益者。他說:“以前種地加上周邊打零工,掙得少還不穩定,常年在外回不了家。現在大不一樣,我們倆一年能掙八萬元左右,離家近又方便。”像宿素喜這樣依托產業鏈實現穩定就業的村民有30多人,農閑時還可吸納20多個季節性崗位。
不再盯著“一只雞”的收益,而是放眼“一條鏈”的潛力,西廂村正將產業發展之路走得扎實、走得綠色,更走出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希望與未來。(郝帥鵬 馮華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