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歷時6天的興和縣2025年“北疆情韻 文脈傳承”文化活動周落下帷幕。本次活動以“文藝為民,文化惠民”為宗旨,緊扣“有溫度、有根脈、有共鳴”核心,通過南北文化跨域對話、家國情懷藝術化表達、本土非遺活化傳承、全民“零門檻”參與、地域特色專場禮贊五大亮點,將“中華民族一家親”理念化為可聽可感的旋律。
打破地域界限,是本次活動周的開篇亮點。“蘇木山遇見桂林山水——南北民歌聯唱”專場以“山水相約、歌聲為橋”的創意,促成北疆與南國文化的深度碰撞。草原長調《歌游內蒙古》蒼勁遼闊,壯族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清甜婉轉,《西口情》里的晉蒙鄉愁與《壯鄉歡歌》里的南國喜悅交織共鳴。臺下觀眾手持“生態興和 康養勝地”鼓掌拍,在“一句長調接山歌”的互動中,真切感受到“南北雖遠,文化同源”的深厚底蘊。這場跨越千里的文化對話,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從理念成為可聽可感、動人心魄的旋律。
將宏大主題融入細膩節目,使國防教育溫暖而自然地深入人心,是本次活動周的精神亮色。全民國防教育專場演出跳出傳統說教模式,以藝術語言點燃群眾的愛國情懷。舞蹈《美麗草原我的家》用優美舞步勾勒出軍民同心、守望相助的邊疆圖景;二人臺小戲《軍民魚水情》以詼諧唱腔講述軍愛民、民擁軍的生動故事;《紅歌大聯唱》更是帶動了全場激昂合唱……“節目真的演到了我心坎兒里,原來國防離我們這么近!”60歲的李國忠大爺激動地說。這場沒有PPT和講義的國防教育課,以藝術之“柔”傳遞國防之“剛”,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潤物無聲”。
深耕本土文脈,激活非遺生命力,是本次活動周的根脈所在。“情系二道河”東路二人臺展演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上核心舞臺,10支本土隊伍帶來《走西口》《掛紅燈》《婆婆生日》等經典劇目;《走西口》中老藝人一句“出了殺虎口,眼淚往下流”,喚起觀眾對本土歷史的深刻記憶;《婆婆生日》則將新時代的民生變遷融入傳統戲文。不同于往常的表演形式,本次展演通過“傳統劇目+時代元素”的改編與“鄉鎮隊伍同臺競演”的形式,讓東路二人臺既保留“老味道”,又長出“新枝芽”。現場頒發的獎項更是激發了本土文藝愛好者的傳承熱情,讓非遺真正“活”在百姓日常里。
文化活動并非“舞臺專屬”,而應“全民共享”,這是本次活動的溫度密碼。“舞動北疆”廣場舞大賽徹底打破了“演員”與“觀眾”的界限——來自九個鄉鎮的15支隊伍登臺獻藝,隊員中既有年過花甲的阿姨,也有青春正茂的年輕人。她們身著絢麗服飾,伴著《中國夢》《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旋律,把對家鄉的熱愛、對黨的感恩融入每一個舞步。“我們沒經過專業訓練,但就是想跳給父老鄉親們看!”店子鎮參賽隊員李萍的話道出所有表演者的心聲。臺下掌聲與歡呼此起彼伏,這場“零門檻”賽事,讓文化活動從“觀眾看”轉向“百姓演”,真正實現了“文化惠民、全民共情”。
文化活動既需“全民參與”,又需“扎根基層”,這正是“興和韻·北疆情”專場演出的共鳴點。作為活動周的重要環節,本場演出不分“專業”與“業余”,登臺者既有全縣各文藝團體,也有社會各界文藝愛好者。他們懷著對家鄉的赤誠、對時代的贊頌,讓每個節目都成為情感的載體。《農村老家富裕了》唱出“糧倉滿囤笑開顏,柏油路通到田埂邊”的生動景象;少年學員身著漢服,在《國風韻·興和情》的伴奏中翩然起舞,將北疆的豪邁與中華傳統的雅致融于一體。當《歌唱祖國》的熟悉旋律響起,全場起立合唱。這場飽含溫度與鄉愁的演出,讓文化從“舞臺展示”深化為“情感共鳴”,真正實現了“傳遞北疆情、凝聚興和心”。
據介紹,本屆文化活動周的五大特色,正是興和縣“弘揚北疆文化,賡續中華文脈”的生動實踐——通過南北文化交融拓寬視野,借助非遺傳承扎根沃土,依托全民參與凝聚民心,以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雖已落幕,但群眾心中的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愈加濃厚,為北疆文化傳承繪就了“既有特色,又有溫度”的嶄新畫卷。(云娜 呂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