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向景區的許愿池投幣的那一刻,藏著最樸素的愿望:為家人健康祈福,為孩子成長許愿。這些散落的硬幣聚沙成塔,本質上是公眾用善意鑄造的“心愿基金”。然而,現實中不少地方許愿池內的硬幣在池底積銹;有的用途模糊,僅籠統宣稱“用于公益”,卻不見具體去向;甚至還有景區將其視為額外收入,削弱了其象征意義。久而久之,許愿池淪為“形式大于意義”的景觀。
然而,江蘇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卻讓許愿池的善意照進現實,將許愿池里的硬幣打撈上來,總計12083元,悉數捐出。
事情起因是:江蘇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接到動物園年卡用戶黃女士的電話,稱她的女兒患上惡性橫紋肌肉瘤,高昂的醫療費讓家庭不堪負重,希望動物園能退還卡內588元。園方在了解情況后,不僅第一時間辦理了退款,還發起愛心捐款,籌得5萬元善款,并將許愿池里的硬幣一并捐出。
年卡不退、許愿池歸景區所有,這些“默認規則”似乎合情合理。但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沒有把條款當擋箭牌,也沒有把款項視為己有,而是選擇站在求助者的立場做出調整。這種“規則內的善意突破”,比單純的捐助更具啟示意義。
“從善意中來,到需要處去”,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的善舉正好回應了人們對許愿池的核心期待——愿望能被看見,善意能被回應。公眾也收到驚喜:原來我們隨手投下的硬幣,真的能照亮他人的困境。
善意是會“傳染”的。許多網友表示,以后去動物園,也愿意為許愿池添上一枚“帶著祝福的硬幣”。這說明,每一次對善意的呵護、對愛心的回應,都會讓善良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期待更多景區能從中得到啟發,讓許愿池里的善意不再“沉睡”,讓每一個微小的善舉都能找到價值與方向。(趙劍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