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倫貝爾,千年風韻隨處可見,歷史脈動觸手可及。
遼闊的草原與茂密的森林之間,北方游牧民族曾在這里生息壯大、融入中原,參與了中華文明從“滿天星斗”到“多元一體”的偉大進程。從考古遺址的無聲見證,到文物瑰寶的深沉訴說,再到當代文化的自覺傳承,呼倫貝爾風光無限的廣闊天地中,孕育出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戍邊文化等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共同織就祖國北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根脈。

多元文化交融并蓄、和諧共生,既豐富了北疆文化的內涵,又體現出地域文化特色。呼倫貝爾市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扎實開展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提出打造呼倫貝爾大草原文化品牌的思路舉措,以“守望相助”黨建品牌,生動詮釋各族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互幫互助、榮辱與共的深厚情感;以“融合之路”文旅品牌,挖掘拓跋鮮卑南遷融入中原文明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串聯起沿線豐富的文物遺跡、壯美的自然風光及多彩的民俗文化。
如今,民間文藝生機勃勃,藝術創作碩果累累,文化設施日益完善,學術研究走在全區前列,五大文化標識傳播廣泛,全國文明城市、冰雪運動名城、油畫之城等名片越發響亮,呼倫貝爾文化魅力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在北疆文化中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理論研究持續深化
文化內涵不斷拓展
大草原、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大雪原,共同鑄就了呼倫貝爾獨特的自然體系,也成為各種文化因素交融交匯的重要場所。北方游牧文明的發祥地,嘎仙洞內歲月風蝕的石刻祝文,大興安嶺深處神秘的敖魯古雅,額爾古納河畔代代相傳的戍邊情懷,滿洲里的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呼倫貝爾文脈悠長、足夠深厚,值得尋根問源,挖掘整理各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史實和發展脈絡,才能讓北疆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活力。

為進一步激發北疆文化的價值引導力和精神推動力,呼倫貝爾市攜手中國社科院、內蒙古大學等權威機構,率先創建自治區首家北疆文化實踐基地與市級研究基地,系統梳理多元文化脈絡,精心打造涵蓋411項核心元素的“文化素材庫”,并積極爭取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科研立項。充分發揮8家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和社科基金的導向作用,首批吸納85位專家學者入駐智庫,推出理論研究項目89個、市級課題26項,17個項目入選自治區名單,25篇理論文章見諸學術期刊。其中,額爾古納“戍邊文化”課題,作為全區唯一典型案例被自治區邊疆治理研究中心推薦,高質量理論研究成果為北疆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開辟了廣闊前景。
文藝創作碩果累累
精神滋養潤物無聲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最能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呼倫貝爾市大力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召開全市文藝工作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不斷激發文藝工作者創作活力。將“北疆文化”“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深度融入各級烏蘭牧騎和文藝團體創作中,建立“北疆文化文藝精品創作庫”,匯集話劇《仔鬧》、散文集《草原書》等117部優秀劇(節)目和文學藝術精品,作家海勒根那《白色罕達犴》榮獲生態文學大獎,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描繪美好生活、贊譽先進典型、抒發人民心聲的精品佳作,成為北疆文化創作高地的生動注腳。

同時,“理論學習輕騎兵”“百姓名嘴”基層宣講隊伍持續發力,全市舉辦“聲潤北疆”北疆文化大講堂,組織主題宣講1.6萬余場,開展中華傳統節日等各系列主題宣教活動700余場,讓文化如春風化雨,浸潤千家萬戶。

文藝百花齊放,非遺傳承創新。呼倫貝爾市依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稟賦,持續深度挖掘用好非遺資源。全市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項、代表性傳承人18人次,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6項、代表性傳承人155人。現有民間文藝團體、群眾組織、個體聯盟千余家,活躍在城市街道、農村牧區等基層一線,堅守文化惠民初心的深情禮贊。
傳播之聲傳遍南北
文化之美深入人心
由內蒙古日報社與呼倫貝爾市委宣傳部聯合策劃打造的“這就是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北疆文化建設大型全媒體文化傳播活動受到各方關注,亮點頻出。多重角度、多種形式的作品展現了呼倫貝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嶄新的北疆文化成果。產品發布后,全網傳播量超8400萬次,有力提升了呼倫貝爾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呼倫貝爾市統籌內宣外宣、網上網下各類平臺資源,精心實施北疆文化品牌全媒體傳播工程,打造“呼倫貝爾大草原·探城”“思想草原”等25個文化專欄,發布稿件1700余篇。開展烏蘭牧騎基層演出、公益電影放映、五彩兒童合唱團全國巡演等群眾文化活動4100余場;并赴北京市、上海市、大同市、洛陽市等多地進行文旅推介、文化交流、展覽展演106場。成功舉辦“呼倫貝爾大草原”文化品牌北京推介會、“賡續文脈創新發展——讓世界看見呼倫貝爾美”主題油畫展、文化作品展及電影《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路演等系列亮點活動。北疆文化借賽事、展演等活動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成為文化對外傳播的鮮活名片。

優秀文化“走出去”,文化陣地“建起來”。呼倫貝爾市推進歷史博物館、烏蘭牧騎宮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和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全市現有各類文化陣地1619個,新型文化空間100個,創新推出“15分鐘文旅惠民圈”“15分鐘公共閱讀圈”“文化惠民超市”“群星小舞臺”等,更好滿足社會各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文旅融合創新實踐
業態煥新產業賦能
呼倫貝爾市深入挖掘拓跋鮮卑南遷融入中原文明這段歷史的內涵與時代價值,全力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精心開發旅游線路,積極推動“融合之路”重要節點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旅游合作。與洛陽市、大同市、太原市、北京市等地攜手,舉辦文旅推介會、非遺展示等活動,精準觸達目標客群。

額爾古納市推進黑山頭草原游、室韋界河風情游、奧洛契莊園田園游等文旅項目,新巴爾虎左旗游牧遷徙活動展現民俗魅力,根河市“中國冷極”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努力打造曲棍球賽事之城······各具特色的活動業態更具吸引力。
冰雪與運動,同樣鑄就了呼倫貝爾的獨特魅力。借助“十四冬”舉辦契機,精心打造了“冰雪運動名城”的品牌,積極推廣各類冰雪賽事,如冰雪那達慕、冬季英雄會、中國杯速度滑冰精英聯賽、中俄蒙冬泳邀請賽以及冷極馬拉松等。這些活動吸引了眾多媒體報道,累計刊發超過118.8萬篇,閱讀量突破80億人次。

近年來,呼倫貝爾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探索培育旅游產品,同時將農牧戶游、醫療康養、非遺體驗、體育賽事等有機嵌入旅游線路中,滿足游客不同需求,全面激發消費潛力,走出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禮韻悠長,文脈雋永。呼倫貝爾大草原文化品牌,既有千年文明的深厚積淀,又有現代文化的創新活力;既有草原兒女的豪邁情懷,又有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北疆文化正如一股蓬勃涌動的力量,推動這片鐘靈毓秀之地,以奮斗的姿態傳承歷史智慧,堅定邁向美好未來,續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時代篇章。(付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