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興安嶺的薄霧還未完全散去,內蒙古柴河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密林間已響起細碎的腳步聲,保護站站長趙守峰帶領工作人員在崎嶇山徑上前行。當行至一片人跡罕至的密林時,工作人員循著細微聲響發現了隱蔽在枝杈間的巢穴:兩只毛茸茸的幼鳥站在巢中,黑色的羽冠初顯,緋紅的腿爪雖稚嫩卻已顯露成年黑鸛的特征,正好奇地打量著周遭,儼然這片秘境的“新居民”。

這是柴河保護區成立以來,工作人員首次用鏡頭捕捉到國家Ⅰ級保護鳥類黑鸛(Ciconianigra)的兩只幼鳥。“能拍到幼鳥,比拍到成年個體更有意義——這說明黑鸛不僅在這兒落腳,還成功繁殖了后代,把柴河當成了真正的‘家’。”趙守峰壓低聲音告訴隨行同事。
作為對生存環境敏感度遠超一般生物的“生態晴雨表”,黑鸛不僅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更被生態學界視為“檢驗自然生態純度的標尺”——它們對水質、食物、棲息地的要求近乎嚴苛,哪怕是溪流中微量的污染物、周邊植被的局部破壞,或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低頻噪音,都可能迫使它們放棄棲息地,因此只有生態系統完整、環境未受干擾的區域,才能成為它們的“宜居之地”。從種群數量來看,黑鸛全球僅存3000余只,中國境內不足1000只,且由于棲息地碎片化、部分流域水質退化等因素,黑鸛的種群增長始終面臨挑戰,每一處新繁殖地的發現,都對物種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而柴河地區能吸引黑鸛在此筑巢育雛,背后是一套“水質—食物—植被”三位一體的優質生態系統提供的“安心保障”,唯有水質足夠清澈、食物資源足夠豐富、植被體系足夠完整且穩定,才能支撐黑鸛完成從選址筑巢、產卵孵化,到輪流育雛、教飛覓食的完整繁殖周期,黑鸛選擇在此安家,本質上是對柴河地區生態環境優良程度最直觀、最權威的“自然認證”。
“生態好不好,動物最知道。”趙守峰指著巡護日志上的記錄說,除了黑鸛,近幾年保護區還新增記錄了很多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鳥類種類也從2018年的156種增加到如今的183種,“比如之前罕見的鴛鴦、中華秋沙鴨,現在每年都能在柴河干流看到它們的身影。”
近年來,呼倫貝爾市以守護生態、維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構建“專業巡護+科技監測+民間參與”的多元保護體系,通過高頻巡護、無人機核查,嚴控違規放牧、非法采藥等行為,同步修復退化植被與溪流岸線,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顯著改善,區域生態穩定性大幅提升,黑鸛等珍稀物種也得以在此繁衍生息。下一步,各保護區將進一步優化監測網絡,細化保護措施,為包括黑鸛在內的珍稀物種筑牢生存屏障,讓這片自然秘境持續煥發生態活力。(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