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農民日報》第5版刊發題為《內蒙古呼和浩特市67個脫貧村迎來產業輔導員》的文章,報道了2025年,呼和浩特市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上級部署,選派67名優秀年輕專業技術干部任農牧業產業輔導員,點對點對接67個脫貧村,以多維度行動助力脫貧村產業提質增效。
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15日《農民日報》第5版
2025年以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積極落實自治區黨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選派67名優秀年輕專業技術干部擔任農牧業產業輔導員,點對點對接全市67個脫貧村。這些產業輔導員以精準服務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用技術賦能激活鄉村振興動能,成為助力脫貧村產業提質增效的生力軍。
在政策宣傳方面,產業輔導員化身“政策宣傳講解員”,針對村民對政策理解不深、操作不熟等問題,積極開展幫扶政策的宣傳與解讀,讓黨的惠民政策走進田間地頭。
作為“農技指導員”,產業輔導員聚焦種植養殖關鍵環節,開展實地指導200余次。他們將玉米密植調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先進技術送到農戶手中,把黨的科技興農理念落到實處。清水河縣窯溝鄉不燦洼村干旱少雨,產業輔導員因地制宜推廣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指導種植小香米50畝、大豆100畝,破解抗旱難題;同時試用30畝降解膜,為解決殘膜污染探索新路徑,讓“科技因子”真正融入產業發展。
產業輔導員們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在武川縣得勝溝鄉、哈樂鎮、耗賴山鄉等地引進現代草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溫室改造提升、有機肥加工等項目;在清水河縣宏河鎮引進特色林果基地及數字化育苗中心建設項目,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村民們在產業輔導員的指導下,看到了科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
產業輔導員下沉一線后,始終將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以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武川縣二份子鄉五份子村計劃購置種公羊,產業輔導員第一時間對接縣農牧局,明確補貼政策和辦理流程,篩選出兩家合規種公羊場,讓村民省心又省錢。清水河縣喇嘛灣鎮楊西梁村想建高標準農田,產業輔導員邀請專業人員實地研判地理條件,為項目落地奠定基礎。武川縣哈樂鎮圪料壩村的莜麥銷路是難題,通過產業輔導員牽線,與禾川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建成綠色種植基地并簽訂收購協議,讓村民實現“種得好更賣得好”。
7月中旬強降雨來襲,產業輔導員們迅速變身“抗災應急員”。他們第一時間推送預警信息和防災技術,發放《農業防災減災手冊》等資料,覆蓋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應急管理要點。武川縣哈拉合少鄉哈拉合少村洪澇后,向日葵和藜麥爆發病蟲害,產業輔導員緊急捐贈低毒農藥,覆蓋受災面積800畝,現場指導施藥技術,幫助農戶挽回損失。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呼和浩特市的67名農牧業產業輔導員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讓村民們深刻領悟到黨的政策的優越性,激發了村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內生動力。村民們看到了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紛紛表示,要齊心協力發展產業,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