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第3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評選工作中,由通遼市68歲退休教師華維光拍攝的《科爾沁沙地治沙記》,入選紀錄類長期關注單元。
《科爾沁沙地治沙記》系列照片,記錄了從2012年至今,科爾沁沙地防沙治沙全過程,見證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變遷。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面積超過8870萬畝,其中,5491萬畝在通遼市境內。“那時沙塵暴肆虐,生態岌岌可危。風沙刮得喜鵲窩搖搖欲墜,生靈幾乎無處棲身。”華維光回憶,最初鏡頭里的荒蕪景象,至今仍印刻在他的腦海里。

《科爾沁沙地治沙記》系列照片一
2014年,通遼市啟動“千萬畝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從此綠意開始在黃沙間扎根、蔓延。經過幾年的持續治理,從2019年起,在華維光的照片中,沙地已綠草遍地、樹木成蔭。華維光自豪地說:“以前是‘沙中找綠’,現在是‘綠中找沙’,這變化天翻地覆!如今工程項目區特意留出的小片沙地,倒成了紀念昔日和吸引游客的景觀了。”

《科爾沁沙地治沙記》系列照片二
13年來,華維光的鏡頭從最初捕捉的沙地風光,逐漸轉向這項全球規模最大的植樹造林治沙工程和這些與風沙博弈的治沙人。“全副武裝”的人們如同雕塑般頂著風沙栽種樹苗;婦女們吃力地一手提著一個約50斤重的樟子松苗艱難前行;疲憊的治沙人蜷臥在樹苗捆上短暫小憩……他指著照片介紹說:“你很難看到植樹人的面部表情。頭巾、帽子、手套、風鏡、口罩五件套,是他們必備的‘生存鎧甲’,避免無孔不入的沙粒鉆進耳朵、灌到嘴里。”

《科爾沁沙地治沙記》系列照片三
越了解治沙工作,華維光就越打心底里佩服這些治沙人:“他們每天早晨三點多起床,帶上一天的干糧就出發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六點開始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就這樣從春天干到冬天,一年四季不停歇。”

《科爾沁沙地治沙記》系列照片四
在華維光眼中,治沙人如同戰士一般守護在科爾沁沙地上,努力創造著“綠進沙退”的治沙奇跡。數據顯示,通遼市2066萬畝嚴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積和沙化面積實現“雙減”。

《科爾沁沙地治沙記》系列照片五
“如果沒有這些原始照片的前后對比,別人不會覺得這是同一個地方。這是攝影的力量,更是成百上千個治沙人創造的生態奇跡。”華維光說,他希望把這些人物形象記錄下來、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曾有一批人為治沙拼盡全力。(李晨昊)